•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您的位置:首页>媒体中心>沪望新闻
暴雨考验城市应急管理:美丽城市拒绝看海,海绵城市韧性发展

入“三伏”,大雨与“桑拿天”相伴而来,多地遭遇入汛以来最强降雨。据气象部门预报,从7月11日到13日,华北、黄淮北部和东部、东北地区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山西东部、北京西部和北部、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和中南部沿山一带,河南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太行山东麓局地特大暴雨。
有人说,看一座城市管理得如何,等一场雨就行了。一场大雨,也是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暴雨来临前,相关部门是否未雨绸缪,做好了充分准备?暴雨如注时,城市运行是否顺畅、人们的安全有无保障?
暴雨影响范围广、累计雨量大,多地受影响
7月11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暴雨橙色预警,并发布了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
中央气象台预计,7月11日20时至12日20时,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山西东北部、山东中北部等地有暴雨(60到100毫米),其中,北京西部和北部、河北中部和东北部、山东西北部等部分地区有大暴雨(100到200毫米),河北中部、北京西南部等局地有特大暴雨(250到280毫米),上述地区伴有雷电、短时强降水和大风天气,最大小时降雨量30-60毫米,局地可超过100毫米,最大阵风8-10级,局地可达11级或以上。
从7月11日晚开始,北京迎来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自南向北,瓢泼大雨如期而至,北京同时处于雷电黄色、暴雨黄色、大风黄色预警信号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山洪灾害风险预警中。截至7月12日16时,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90.3毫米,城区平均103.7毫米,全市共184个雨量站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占总数32.3%。
此次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广、累计雨量大、多强对流和大风天气、致灾风险高,还具有一定的极端性。从1981年至2020年的历史数据来看,北京7月中旬平均总降水量为47.11毫米,中旬平均日降水量为5.59毫米。而这次北京的单日降水量可能达到暴雨甚至大暴雨量级,降雨强度着实不小。
与此同时,在四川、重庆、陕西等地,暴雨同样来势汹汹。7月11日0时,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Ⅲ级防汛应急响应。水利部的消息显示,受强降雨影响,7月10日12时至11日12时,四川渠江上游干支流、大渡河支流沃日河、陕西汉江支流喜神坝河等16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
市区也受到严重影响。在四川达州,渠江上游巴河流域水位上涨,导致巴河下游渠江渠县段的水位上涨。渠县县城滨河路旁的楼房、商铺一楼全部被淹。在一些地势低洼的地段,洪水甚至漫进了二楼。
据统计,截至7月11日10时,本轮强降雨导致巴中、达州等四川7个市42个县(市、区)434个乡镇58.94万人不同程度受灾,转移人口10.99万人,无人员死亡失踪。
目前,四川本轮强降雨过程已结束,渠江支流洪水水位均降至警戒水位以下,渠江干流仍有2站水位超警戒、2站超保证水位,处于退水之中。据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消息,按照《四川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规定,7月12日9时30分,原先的Ⅲ级防汛应急响应已调整为Ⅳ级防汛应急响应。
暴雨考验城市基础硬件设施和应急管理能力,相关部门严阵以待
暴雨来袭时,城市面临哪些考验?
安全。强降雨及其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当一些城市市区严重内涝、公共交通及基础设施遭到损害时,次生灾害极易发生。
顺畅。这涉及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无论电力水务、交通出行等哪一个细小环节出现梗阻,都会给市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安全与顺畅,需要过硬的城市基础硬件设施和应急管理能力来保障。以北京为例,面对入汛以来最强降水,北京市防汛指挥部启动黄色预警响应,各部门主动出击应对大考。
北京市民郭先生告诉记者,从7月11日中午到晚上,他收到两条来自北京市防汛办的短信提醒:“一条是提醒不要到山区、河边露营游玩,关注预报预警、注意安全,一条是提醒北京将有大到暴雨,建议不涉及城市运行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采取弹性或错峰上下班。”
严阵以待,严密布防。北京市防汛办提早向社会发布安全提示,市气象台、市防汛办通过新媒体和预警中心等渠道广泛发布预警和安全提示。7月11日晚到12日,北京暂停所有户外体育、文艺、商业等活动,中小学、幼儿园也停止返校活动等。截至7月11日20时,北京市山区险村险户、城区危房平房人员共转移6616户、14970人,山区各类公园、林区景点、封闭沟道全部关闭,人员全部撤出。
当周一早高峰遇上暴雨,出行问题难上加难。对此,北京市交通行业投入10万余人次,加强道路通行等应急保障、夜间接驳运输保障和高峰时段运力保障。
“全市2.3万部公交车高比例投入运营,同时安排200余部机动运力保障早高峰运营,对全市轨道交通24条线路、428座站点延长运营时间准备,备足高峰时段的临时运力,保障市民正常出行。”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安全监督与应急处副调研员徐兴伟说。
降雨给城市河湖水系带来压力,北京水务部门通过预泄、敞泄等方式提前备出库。截至目前,城市河湖运行平稳。北京排水集团启动防汛一级响应,按特级在基点备勤。所有泵站人员全部在岗,共计备勤大、中、小型抢险单元221组、车巡处置组18组、人巡打捞组169组,累计备勤出动防汛人员2906人。

美丽城市拒绝看海,海绵城市韧性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李俊奇,是2014年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主要制定者之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内涝治理。”
相较于前些年的“城市看海”现象,因降雨出现内涝的情况已大为缓解。最直接的原因是,在这几年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建设的带动下,很多城市针对历史积水点、模拟分析积水点进行了系统化治理。不过,由于过去长期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等思想,加之老城区改造困难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彻底消除内涝还需要过程。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内涝?李俊奇分析,一是城市规划编制不尽合理或实施不到位,如占用或阻断排水行泄通道等;二是城市硬化面积加大,导致雨水下渗率少、外排率多;三是部分老城区地下管网设计标准低,或年深日久出现堵塞、错接;四是维护管理不到位,如管渠没有及时疏通,泵站等设施和河湖水系的调控不及时等。再加上极端暴雨,更易出现内涝。
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一座城市必须保证足够容积、足够面积的水体蓄滞空间,否则“受涝灾是早晚的事”。“最根本的还是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规划设计时要给水留出通道、留出蓄滞空间。”李俊奇强调。
具体而言,要有城市蓝线水域保护区,城市绿地、地下空间范围内要有足够面积的绿地和蓄滞空间,要有合理的大排水通道,才能有效避免城市发生灾害性的内涝。
事实上,海绵城市只是韧性城市的一个方面,正如治理内涝也只是海绵城市的功能之一。海绵城市近期要解决“治涝”与“治黑”等突出问题,最终将实现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改善、水安全有保障、水资源可持续等多重目标,最终实现城市雨洪管理领域的“系统治理”。
暴雨年年如期而至,我们的应对将越来越从容。

(来源:澎湃新闻)

 

< 上一篇
上一篇 >